朱小地:新美学与生态城市主义国际论坛之企业高峰论坛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人物简介:
朱小地先生196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88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现任职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第四届理事、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世界建筑》编辑委员会委员、《建筑创作》编辑委员会主任 。
1995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优秀奖、2002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04年荣获北京市五四奖章、2005年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昨天没有来,我在这里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也很荣幸受到学院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以后可能会跟同学有很多交流机会,也非常感谢。正好有两个项目,也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个人感觉并不是来谈这个项目,我是想表达一下我的感想。
在生态文明之前,所谓生态文明,城市生态主义也好,新美学也好,都属于在这样一个大的范畴内。在中国来讲,我们迎接生态文明到来之前,还有什么工作可做?还必须要做的是什么?特别是讲到建筑与景观。因为我这几年也参与了很多景观的设计,包括奥林匹克公园整体规划,包括在西安做的大明宫的景观设计,也包括最近在西安城墙的景观设计,10月份刚刚中标,准备要跟他们市领导汇报。最近也跟王辉和几位建筑师一样参与“北京未来城”景观设计。因为我做设计院建筑师很长时间,接触中国很多事情,我想用这样一个题目来表达在我们迎接生态文明的到来,我们在生态概念上或者我们在景观的概念上,还有什么要做的事情,或者我们怎么来做这件事情,我想这样来表达一个概念。
刚才几位专家都做了发言,我也很赞成他们的观点,其实我们中国的城市现状非常令人担忧,我们怎么来面对21世纪,或者面对新文明的到来。在这些图片里面我们在哪做景观设计?怎么做景观设计?我觉得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城市空间的概念,我们中国的城市空间到底现在是什么状态,哪些是城市空间,我们怎么在城市空间上做景观设计,景观就是这样一个对应的关系,这是首先必须要重视的,或者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否则的话我们做景观是没有把握或者没有根据去做的,包括它的归属问题,它的尺度的处理问题,以及真正的景观到底和建筑、环境如何结合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规划、景观设计核心问题是为了人,这个人并不是个体,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这个人认为是我们的客户,或者是简单的业主,他实际上是社会的一个集合体,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应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业主给我们的设计的范围,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城市空间的背景,我们只有从这样一个概念上去考虑城市的规划、设计和景观的方面,才能真正找到我们工作的开始,才能真正为我们景观设计最后那一层最精彩的,令人心旷神怡景观的呈现来打造一个基础。
如图(图1)表达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城市规划的现状,包括道路情况,包括每个用地,可以看到用地上面可能有建筑,但是现在我们城市管理就是把用地里面的范围统统都交给了建设方,不管它是政府也好,开发商也好。在这之外,就是道路的空间。在中国特定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块土地,每一平米的面积都有归属,都不属于我们公众。你可以到这里面来,这个面积属于这个业主所有,你到这个道路上来,尽管是步行空间,也属于北京市或者当地市政管委的归属,所有的地方都有人去管理,你并没有真正机会在这个城市里面漫步,去自由的活动。这是我们一个现状。
我们希望并不是简单把我们城市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地块,随着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我们希望能够把地块里面的空间、面积也都能成为一个公共空间最低的层次。当然如果再往下分,还可以分成包括建筑入口的空间,也是一个层次,也包括建筑的门厅,实际上也是公共空间的一个层次。只有这样一个概念下,我们才能真正开展我们以景观或者以城市空间为主的设计工作。
我们把一个建筑局部分解为建筑的空间,建筑物所占用的空间。剩下的还有机动车,人不能自由穿行的机动车道路空间,剩下黄颜色的部分认为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图2)。从景观或者从城市生态主义设计角度出发,这是我们要考虑的对象。这个对象并不简简单单是弥散在城市周围、毫无层次、毫无秩序的空间,它是一个有层次的空间,这个层次是跟人的活动和城市生活需求所对应的空间层次。
大家可以想象北京,天安门广场可能适合于众多的人在这里集会的广场,像我们月坛公园,还有楼宇之间比较大的开敞空间,这属于周围的人们在这里休息、娱乐的空间。当然还有建筑前后比较小的,甚至于只供与这个建筑相关的人参与活动的空间。这种空间跟我们传统城市空间层次划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关注人的行为和空间的对位关系,这一点是我们做景观设计来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能大家也在做,包括建筑和景观,如果没有层次化的处理,我们只能在那个图上把这个景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做的无比之细,但是并不等于我们设计和思考,以及最后设计的结果和人的关系能够做很好的解答。
如图(图2),我们如果开展景观设计的话,或者我们从景观角度看待建筑设计的话,这个空间就是我们景观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灰颜色的部分又和相邻地块灰颜色部分,以及和整个城市灰颜色部分相连接,因此我觉得很重要。这个部分恰恰是我们成立建筑和景观两个专业合在一起去考虑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由城市角度、建筑空间角度位我们景观设计首先创造一个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图(图3),我们所形成的一个总平面,原来这个地方有一个自来水供应的线,上面有很长的路,行道两侧是很宽的杨树,我们在规划的时候取消了,为什么?这样尺度的概念,虽然有一定景观作用,但是会把这个地段分成两个部分。因为这个尺度已经不能融在这样一个城市功能所需要的范围内,所以我们把它取消了。这部分有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水处理之后也需要一个在自然环境下自然降解的过程,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水引进到我们的范围内来。
图4表达了我们对景观的认知,这是一个城市级的景观,我们怎么把这个景观做好呢?我们要考虑它的尺度关系。在这个核心区里面,它对应城区级的公共空间,我们要考虑它的空间范围,包括岸线处理,包括建筑和它的关系。到再往下进入居住水的尺度结构,要符合居住区内部的街区型的生活需要。大家可以看到水线的变化和其他部分有不同的区别。我觉得这些关系,我们下一步景观设计还要开展更好的设计,但是没有这个基层的,从建筑角度去理解人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的话,无法开展建筑和景观设计的。
我简单把规划成果给各位放一下。如图是最后形成的一个城市设计在这地和城市、建筑的关系。实际上景观并不是孤立的和我们建筑分开的,包括街区里面中心区景观的处理,包括它的尺度关系,以及包括每个建筑中间尺度关系,包括连接一些天线关系和城市景观,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并不是建筑是建筑,景观是景观,这两个完全是合在一起的。
这是城区级景观的关系,看到主要交通道路,两侧行道树,包括城市主要空间,岸线处理方式,包括旁边岸线一些台地的处理,其实这些东西可以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还要进一步的完成,但是首先应该在这里和建筑的关系找到一个尺度的对位,并不是说我们上来就是要去做什么景观,实际上建筑和景观是连在一起的。水到街区里以后,它的尺度,包括岸线都会逐渐降低。其实这些地方真要做,还要很详细的去完成,只是一个概念,表达了一个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的对位。
我介绍一下西安城墙景区综合保护概念规划(图5)。
这个项目已经在西安做了好几次了。西安城墙在明朝时候被重新围合起来的城墙,西安近几年发展很快,所以城墙在80年代进行了一次完整修复之后,这次还要进一步完善城墙景观性,又进行了招标,包括英国、日本、台湾一些设计公司一起在做竞赛。
西安城墙的变化,从解放前一直到80年代进行的保护,还是得到了认可,也成为西安城市一个普通部分,它是标志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这个城墙,城墙的综合方案,我们作为建筑师来讲,实际上这个想法在很短暂时间就形成了。但是这是对城市和景观综合性考虑。这张图表达目前城墙的剖面,对面是老城,靠近城墙的地方有一个顺城巷,外面是环城公园,环城公园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外面是环城公路。如果我们做景观设计的话,这几米周圈的概念,如果把这个做好的话,我们会一下子投入景观设计的话,就没完没了,如何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我们的设计并没有简单回应景观的设计,而是沿着西安旧城和一个新城周边整个城市整体的考虑。这些颜色代表五环,西安范围比较小,周圈14公里长,所以在西安这次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地铁的建设,没有考虑和这个城墙有什么关联。大家知道二环路是我们的二号地铁,西安城墙实际上没有考虑。从西安城墙剖面图可以看到,实际上旧城和新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阻断现象,其实人很难穿行于城墙内外的,主要一些城墙的门洞开敞以后,都是一些比较宽大的马路,机动车的交通量非常大,经常堵车。人到城墙的可能性是非常弱的,应该说除了一些就近的居民,那些老人们可以临时性到那去一趟,基本没有外面的人会到这个城墙周围公园去活动的。最外侧的环城路是一个交通站,因为周圈没有环城的交通,这个环城路车速非常快,非常拥挤,因此所有的人要过马路,到这城墙里面去的话,都是非常危险的,要穿越人行通道。
我们就设想一下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地方重新考虑一下人的行为,包括完善它的城市功能。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方案,就是在护城河的外侧,环城公路里侧建设一条地下轻型轨道交通。这个轨道交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环城路外侧的人流怎么穿越环城路到公园里面的问题,进入地下通道可以穿行过来。环城路里侧的轻轨可以使人完成环城的行为,当然要把里面所有的景观,包括一些旅游点都能够联系在一起,让西安城里面的人,包括游客争取能够达到不依靠机动车交通,通过这条轻轨交通,在这个城内旅行的可能性。同时这个通道在跨越地铁站之后,也要穿过城墙底部,能够到达城墙里面的顺成巷,和里面很多旅游点联系在一起。这个方案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在上面做景观的话,在这样前提下,我认为才能做到景观设计的基础,我们景观才能真正开始如何配合这样一个整体工作来完成景观的设计。
这里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有三种类型:一是在现有地铁出入的地方加强地铁零换乘的工作。二是在有城门的地方要强化城内外的步行系统。三是现在没有城墙的地方,通过地下通道把这个城内外空间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建议周边一些城区的用地进行统一开发,来配合景观综合治理。包括轻轨的研究,实际上这些工作提出以后,等于我们把轻轨工作也进行深入研究,地铁和地上怎么结合,当然有很多的设计。
这是地下空间的利用,这个地下通道是一个商业街,是为了实现资金的平衡,这边是护城河,上面有步行桥,可以通过来,然后我们轻轨和竖向交通,包括地下商业,把环城公路内侧用地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步行系统的完善。
剖面图,顺环城公路外侧从地下通道进来,到护城河外侧公园活动,然后穿进到城墙里面,把这五个环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完之后,地上景观,以及包括景观所需要一些更详细的设计,才真正有了一个落地的过程,我们开展景观设计就变成比较容易的事情了。最终要沿着护城河形成西安城区非常重要的景观系统,包括护城河上的步行系统,包括进入到城墙下面一些通道。包括护城河外侧还有一部分空间,开发成一个能够和周边群众活动的场地。还有轻轨,我们建议效仿北京,做成开放的,包括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可以自由乘坐的轻轨,这个轻轨就形成一个新的城市活力的设计。不管景观怎么设计,这个地方开敞尺度很大,还可以压缩,要和周围空间优先匹配,而不是开敞一个巨大的天井式广场。如图是城墙外面,因为这是成墙外面空地最宽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来做过设计,我们整理了一下,重新完善。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