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EDSA Orient李建伟:我首先是个设计师

admin 2010-10-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李建伟说他对水是最重视的,因为读书的时候学得最好的,就是专门讲水景的一门课程,从那里他学会了怎样把水跟艺术联系到一起。Gaston Bachelard 写的《Water and Dreams》这本书对他影响很深,让他对水的景观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跟想象力有关的事情,包括梦境,似乎都可以通过水来表达。


李建伟(EDSA Orient总裁)

  采访地点:EDSA Orient北京办公室

  采访时间:2010年9月

  被采访人:李建伟(EDSA Orient总裁)

  采访记者:卢继贤(景观中国网编辑)

       张保利(景观中国网编辑)

  李建伟 

  EDSA Orient总裁兼首席设计师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 

  美国注册景观规划设计师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景观建筑硕士 

  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李建伟先生在分时度假项目、高档主题酒店、旅游度假项目、公共设施及社区居住项目的规划设计领域中建树卓著。1996年,李先生加入国际著名规划设计公司美国EDSA,在美洲、欧洲、亚洲、中东等多个国家有着丰富的跨国设计及从事教育培训的经历,凭借杰出的表现被擢升为EDSA副总裁,直接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及重要项目的设计主持,赢得国际声誉。

  李先生的设计融合景观本土的文化精神,体现着对享用景观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关切。他不仅拥有艺术家的奇妙构想,更有将构想转化为令人惊叹的实景的驾驭能力,能够领导从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初设、详规到施工监理的全程服务。同时,他特别擅长于水彩画及马可笔手绘,其特有的艺术敏感度以及对美学原理的尊重充分流露于他的作品之中。 其代表作品包括:美国布罗奥德滨水度假区、比巴迪酒店、阿鲁巴岛玛瑞尔特冲浪俱乐部(被 Conde Nast Traveler’s 评定为“ 2001 年度世界最佳度假区”)、盖罗度假区及会议中心、瑞迪逊加勒比海度假区、桑迪尔滨海网球俱乐部、英国彼得岛游艇俱乐部等。

  
编者按:离约定的采访还有一段时间,在这个空隙里,我们参加了EDSA一场小型的关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讲座,这是EDSA中外设计师定期交流的活动之一,这个小插曲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EDSA总是在不断的思索中前行……

  
潜伏在工程图世界

  “大学毕业后,我基本上跑遍了中国的每一个省以及湖南的各个市、县”,时任中南林学院教师的李建伟在他执教的八年时间里,参与了湖南很多大项目的设计,韶山风景区的规划、张家界风景区的第一轮规划等等,勘察整个湖南省的风景资源,做前期的调研工作就用去了他两三年的时间。说起这些,李建伟的话语里全是感慨,“正是因为有当年那样细致入微地与细节的亲密接触,才得以在若干年后做设计时对于场地有深刻的理解”。那时候有许多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上路,就使得设计的过程中多了许多思考的环节,“这逐渐让我有了一些能力,能够知道怎样来解决具体问题,包括规划方面的‘大’问题,也包括施工细节方面的‘小’问题”。

  “到美国之后我做了整整四年的施工图设计”。 很多人都认为施工图是机械的、没有创意的,但是李建伟却把它跟设计、创意紧密的联系起来,“施工图画到一定程度,你会感觉到每个细节都与设计太相关了,每一块砖头、每一块石板、每一颗树苗放在什么地方合适,艺术效果会更好;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形态会形成什么样的肌理,跟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这些细节日积月累就会变成你的直觉,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当你发现某种东西是有价值的,并且可以被做得更好,而你,可以在完善它的过程中同时完善自己,那么,你就应该利用它,这可以使你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力也会更强,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李建伟深刻认识并且运用了这个道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将这个道理传递给更多的人,“我很反感将概念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割裂开来,一个不懂施工图、不了解施工过程的人,哪怕做了一辈子设计,依然不能称之为设计师。”

  在EDSA,李建伟要求每个设计者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施工图、施工配合。他认为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认识的缺失都会造成流程运行的不顺畅,“这对于每个设计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分析与设计背离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经常批评我的设计师,对场地进行了长篇大论的分析,可做出的设计方案却与分析完全不对应,这样的设计再花哨也没有任何意义。”显然,割裂分析与设计,这是一段年轻设计师很难避免的弯路。

  设计根植于场地条件,根植于社会条件,根植于人的需要,根植于项目的特殊性。

  所谓设计,就是要对场地上现有的问题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分析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方案与分析紧密关联,并且恰当合理,才能称之为好的设计。“这是一个意识问题,不是因为老师告诉你要先做分析再做设计,你才去这样做;而是因为意识到分析是做设计的先决条件,才有必要去做。”

  这与前面的问题又产生了关联,如果说天赋与灵感是锦上之花,那么基础与分析就是雪中之炭。

  “基础扎实了才能善用分析的成果,做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设计师组织感觉的过程,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些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可以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并迅速做出反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就是与设计对应,这就是成熟设计师的表现。”

  
责任天生就是我们的

  做了多年景观设计的李建伟已经不再满足于在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范畴里思考,他希望能够“把景观设计的含义做得更大一点、更有效益一点、更有震撼力一点”而不是“做来做去都做一些花花草草,做一些不痛不痒,对社会、城市、人,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的事情。”

  景观设计这个行业的范畴真的可大可小,小到在一个小小的庭院里种几盆花、栽几棵草;大到一个水系、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我们现在小的方面做了太多的东西,特别是在地产景观中,为了一个花坛、一块石头,都要花费很多工夫。我并不否定小景观,因为它们的确起到了‘美化’居住环境的效果,但是我们忘记了更重要的东西——环境系统。”

  李建伟不愿意将这些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他已经带领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城市景观系统,“我希望政府动辄投入几个亿来做的公园、水系、绿化带能够真正产生效益,这个效益不单指经济效益,也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待景观设计,来看待城市,这两者才会相辅相成,才会形成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城市环境系统、景观系统本来就是景观设计师的使命,这是由景观设计的对象及要素所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的自我定位使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范围窄了,思路也跟着窄了。“以前景观设计师从来不认为生态城之类大尺度的项目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从来不去想这种项目该怎样去运作,以为那些大尺度的东西都是规划的事,这些尺度上的东西制约了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尽管如此,还是应该意识到,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活系统的责任是我们的,无法回避。” 

  
话语权却是需要去争取的

  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政府部门操刀,规划单位主导,建筑大师先行……景观设计师参与、被支配、边缘的角色太过寻常,以至于自己都认为逻辑本该如此。“正因为如此,你们不觉得城市越来越相似了吗,你们看得到城市各自的肌理和文脉吗?这就是问题所在,规划可以做到遵循指标,权衡功能,但是生态的、循环的、艺术的、人文的部分却不在这个学科考虑范围之内,而恰恰这些东西是最应该贯穿设计始终的……” 景观设计师被忽略得实在不是时候。

  景观设计师看到这些问题了,为什么不能主动站出来指正呢,这可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确在做这种努力,要带着所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参与到项目中去,参与到决策层中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李建伟讲到了鞍山的新城规划,讲到了本溪的规划,两个例子很相像,原本的规划都已经出炉了,但是决策者被EDSA的理念打动了,改了初衷,“为什么?决策者其实是非常希望能够做出好项目来的,若资源既不能被保护也不能被利用,项目成型既不生态也不艺术,他们是最失望的。当你恰恰看到了这些问题,又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自己的方案又怎么能不被采纳呢!要积极地对待这件事情,不能等待别人来问你的意见,这是你的事情,你要负起责任来……”

  在实际参与项目过程中,景观设计师经常会遇到话语权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情况,李建伟和他的团队也不例外。“我一般都是很执著的。他不重视我的建议,有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是他不了解我,看不到我的价值。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他看到你的价值,让他看到你做的东西是对的。别人不重视你,其实有很大程度上不是别人的错误,是你自己的错误。”

  “既然你在做着与社会相关的事情,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才会投入地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有做好的可能!”
 
  
生态从来都不是陌生的

  “我这个人从来不挑项目,对我来说,任何项目都是重要的。我甚至对需要收拾残局的项目都是有信心的,越是有挑战性的东西、越难的东西,越能激发灵感和激情。”李建伟用坚定的态度告诉我们,这不是说说而已。

  EDSA正在进行中的是一个大地景观的项目——张北风电广场,这里要建成中国最大的风电基地。这种项目类型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我们利用那里的自然植被、自然地形、自然的流水体系,将场地上特有的一座非常壮观的火山口与风车、观光塔连成一体,形成了很有震撼力的特色景观。 ”

  他们用当地的火山岩而不是混凝土来蓄水、来铺路、来修花池,结合着草原上特有的大片花草,色彩非常丰富,既是自然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生态的。同时这也是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融入设计中了,踩在草原上、火山岩路上与走在沥青路上,脚的感受都是不同的,甚至声音都是设计的一部分,这种细微的差别都成了设计的出发点。

  所以说景观设计师是没有局限性的,可以利用任何方法、任何素材来达到设计效果,必须开拓思路,找到项目特有的东西,“不是要别人提醒,或者用设计师常规、固有的概念里存在的东西,而是要去挖掘,做适合场地的事情。”

  “应该说我们所有的设计,尤其是我很关注的项目,都会注重生态。生态不是纯粹的原始状态,没有生活、没有硬质的、娱乐的或其他公益性的东西,而是跟所有的其他东西结合在一起的,讲水的管理、植物的生长、讲安全性,讲通风、采光,等等这些这都是生态。”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水

  李建伟说他对水是最重视的,因为读书的时候学得最好的,就是专门讲水景的一门课程,从那里他学会了怎样把水跟艺术联系到一起。Gaston Bachelard 写的《Water and Dreams》这本书对他影响很深,让他对水的景观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跟想象力有关的事情,包括梦境,似乎都可以通过水来表达。

  但是他也看到了,好多时候,水被做成了一种噱头,当成了硬质景观上附着的一个仅供观赏的玩意儿;或者更多的时候,水被视作猛兽……

  “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是强盗逻辑,我有时候很生气”李建伟一贯的温和在这一刻消失了,“洪水太大的时候把它排走,更多的时候应该把水留在这里,要蓄水。”在美国,所有的场地开发都必须考虑雨水平衡,某一场地里的雨水如果流到其他人的场地里面去,或者没有许可排到市政道路上就是违法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开发用地上设置蓄水池,让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这是保证地下水充足的一个途径。其他许多国家也是如此,很多地方都会有小池塘,那是设计开发有意留下来的蓄水系统,以使雨水下沉从而补足地下水。而在我国,最常用的办法是将雨水排走,地下水得不到补给导致水位下降,洪水来的时候汪洋一片,雨季过去又是干旱贫瘠,年年如此。

  “现在还没有一条法律要求必须在场地开发中做蓄水系统,不重视雨水的滞留和再利用,只是一味地排走,排不走的时候,就开始泛滥;没有水的时候就围堵、筑坝。洪水、灾害成了梦魇。如果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强制开发者执行,久而久之会形成好的意识。”

  
宽容,更可能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人在世上,都有一些自己生活的原则,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一样,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必然有区别。不同价值观发生碰撞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宽容。 聊到所谓的“中国变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这样的话题时,李建伟的表情依然很温和:要能容忍别人,让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空间、生存的价值。做设计也是一样的,不可能所有设计师都是一个价值标准,设计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做选择。概念也好、构思也罢,只是在针对一个项目的多种实现可能性中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罢了。选择哪条路、哪个概念,大多是在当时的特定环境里,共同做出的一个最有利的选择而已。不是说哪个选择一定是最好的,最终项目能不能做好,是看设计师怎样看待场地的特质,从而把概念做得有特色、有价值。

  看待具体的设计如此,看待业界的变化,李建伟仍然能够看到很积极的一方面,当我们质疑LEED是不是已经沦为一种噱头时,他却很欣慰地解释“不管开发商是不是为了多卖钱,但是如果他申请了LEED评估,那么最起码就要满足一些硬性的标准,这个是有很严格要求的,即使形态再怎样变化,也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限制,这对行业发展走向正轨肯定是件好事。如果类似的行业标准多一些,例如对城市的蓄水系统做一个硬性的规定,我想南方水灾也不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了。”

  
年轻人,请平和看待你未来的路

  设计行业的竞争很激烈,注定学习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设计师在学校里学习四年或五年,毕业之后可能还要经过四、五年才可能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好的设计师。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要做一个好设计师,要把价值体现出来,确实需要一个很长的磨练过程,要看机会,要看能力,还要看自己是否懂得把控,学好各种必备的知识,例如要学规划、学概念,学做施工图,还要学习怎样做市场配合。

  李建伟说他最反对的就是一毕业马上就去开公司,这样的话很难再有学习的机会了。因为这意味着大部分精力要投入在做管理、找项目、与甲方接触等等,这时的心态会变得浮躁,再想沉下心来打基础会很困难。“如果你连一些施工图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就被拿去作项目主持人,你就再也没有机会去做施工图了。当你做了老板你就成了一个不懂施工图的老板,你说你有多可怕?”

  “年轻人不要让自己一下子蹦地太高,慢慢平和地学好,让自己看得更远一点,这样张力会更大,施展空间会更大,前途也会更远。但是一定要有信心,每个人有机会成为好设计师!”


张北风电基地


北京温榆河生态走廊


三亚落笔洞风景区


北京金色花园国际商务旅游度假区


北京东方普罗旺斯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