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Saunders:非凡的俞博士
原文/William Saunders,《哈佛设计杂志》(Harvard Design Magazine)前任主编,编著了《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
早上七点钟,我们就来到了在建中的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俞孔坚和我正在争论浑然天成的美是否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这时一位在土人实习的美丽见习生拿着录音机来到了我们中间。那时我绝没想到这段对话会出版到《景观设计学》杂志上。俞孔坚真是不浪费一分一秒。
我同样没想到我们会遇见三个安静但又异常活跃的摄影师和一位摄像师,他们都是被派来在未来的5个小时中,记录俞孔坚在这里的一举一动。这时,我们见到了学院院长,他身材魁梧,陪同我们一道参观,是他将校园的建筑和景观设计项目交由土人设计来完成,工期一年。没过一会儿,校长的女助理也加入了我们的参观。随后他们和俞孔坚及其项目经理一道查看了设计的各个方面,俨然一场大汗淋漓的赛跑。
我们艰难地向上跋涉在泥土和木栈道上,经过风能-太阳能路灯,一直到达山顶。在那里将会建设一个供游人冥想的平台,四周围绕厚厚的草坪。我们刚到那里,俞孔坚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雨水不能按照所设计的路线流下。通过很多的图纸参考和讨论,俞孔坚决意这块地形需要重新塑造。院长明显担心改变地形带来的成本和工期拖延,土人的项目经理则十分卖力地记下俞孔坚的指导并努力尝试去理解。看来返工是势在必行了。
午饭的时间悄然到来了,但繁忙中没人提起。“你应该看看这栋楼,”俞孔坚说,我顺着看了过去,发现了大胆的设计带来的一些潦草和敷衍,有些连接处裂开了,有些灰泥落了。在另一边建筑工人们正蹲在地上吃饭,身后的简易工棚如贫民窟一般。但他们却为能保有这样微薄的工资而感到庆幸,这份工作工时漫长,徒手劳动,远远地,还有数以千计的高达两米以上的树苗等着他们种植。
我们没有忙着去吃饭,先去拜会学校的党委书记,他宽敞的办公室是新近完工的,占据了俯瞰校园的制高点。俞孔坚知道,面对这位书记,他必须谦恭一些。我作为来自哈佛的“贵客”,尽管我对他们的中文对话一无所知,也要参加合影这个“必修课”,站在位于画面正中的书记身旁(在午餐宴会的分别祝酒中,人人都将自己的酒杯举得比对方低些,以表示恭敬)。这个美丽的校园,也让书记感到他理所应当好好夸耀一番。
午餐后我们将前往清福陵参观,看一看这一文化遗产。接着,我们又在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短暂停留了一下,同时俞孔坚也可以为这个他在2004年初完成的作品多拍些照片。(土人设计的作品的大部分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的!)
我想其实没必要告诉大家说俞孔坚是一个奇迹,大家对于他或许早已熟知。他位于北京的土人设计公司拥有600余位设计师;作为院长,他还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十余年间,他出版了16部专著,编辑出版了一本中英双语的杂志《景观设计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用雄辩的演讲劝诫了众多中国市长(这些精彩的演讲还编纂成册业已出版);拥有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作品荣膺9个ASLA奖项;并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最不可思议的是,拥有这些成就的他仅仅正当不惑之年。
俞孔坚出生在小乡村的贫苦农民之家。天降大任,小时的磨难更加成就了他日后的志向。年少的他在文革中遭遇家庭变故,幸而得到一位赏识他的小学老师的帮助,才进了高中。不久,俞孔坚的成绩便名列前茅,他也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俞孔坚怀抱着远大的志向:治愈受伤的地球。作为一个农村的孩童,他从小就被村前的树林和溪流,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所深深吸引。随着工业的发展,这些他儿时神往的地方都遭到了污染,无以寻踪。这让俞孔坚十分难过,在北京林业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诸如伊恩•麦克哈格、卡尔•斯坦尼兹的著作,他们都是景观设计界中热衷于生态的大师。(在一次卡尔•斯坦尼兹到访北京林业大学演讲之后,他鼓励俞孔坚申请他所任教的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为了一名教授,创办了他自己的公司土人设计,他有着一个神圣的使命:遏止住中国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破坏。
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旨在生态修复:将坚硬的混凝土从自然的皮肤上揭去,代之以生态廊道;恢复湿地,让乡土植物得以繁衍生息。很多这样的设计初衷都来自一个信念,从农村走出来的俞孔坚坚信:浪费土地即是犯罪。所以他必须还土地以丰产的天道,供生命繁衍。没有矫揉造作的装饰 !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向日葵,因为它们在秋天能够大获丰收!种植无需修剪的野草,这样自然不需要用农药、除草剂以及机器,还能为鸟类和昆虫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何乐而不为呢。还有稻田校园,到了秋天就是一番学生在田里收割的金色的景象。
俞孔坚有着独特的魅力,他温暖,平易近人,爱微笑着讲引人入胜的笑话。就在你了解这些“典故”之前,你已经被他追求的事业和信仰所深深感动。
李檬溪 孙喆/译 杨颖 贾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