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中:水景设计要居安思危 面对水资源危机的反思
提要:西南的严重旱情暴露了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农业灌溉水利的缺失,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生态的警钟。为了实现生态目标,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生态水景观时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意识。
西南的严重旱情暴露了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和农业灌溉水利的缺失,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生态的警钟。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正日渐减少,而长期的人居建设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十分重大。不少城市建设中肆意浪费水资源、破坏水循环系统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地区的一些城市,近年来也盛行大造水景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在更多的城市里,大喷泉静静地“躺”在水里不再喷水,社区精心设计的水道、湖面不是干涸就是臭气熏天,人们只能掩鼻绕行。水景设计的现状令人痛心疾首。
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水元素的运用对于景观的营造极其重要。在目前水资源不断减少、而人们的居住需求不断提高的矛盾下,如何遵循生态低碳的原则,如何营造宜人的水景,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问题。
其实,获得亲水的环境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很多水。一个地产项目中,尽管水面不大,但若能做到"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细则为罗谷,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坤,立则为岳玉,疾徐舒蹙,奔跃万状",可谓是上乘水景,这样的水景也自然会为地产项目带来增值。
生态水景设计三大原则
为了实现生态目标,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生态水景观时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意识:
首先是对雨水的控制和利用。充分储存并利用雨水,这是节约水资源必备的意识。也需要设计师对于项目所在的地形有很好理解、尊重和控制。
以100cm降雨量为例,在自然的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一半的水分将蒸发回到雨水循环中去,三成水分将逐渐渗透到地下涵养地下水,只有不到二成的地表水会随坡流走。而在柏油路面、钢筋混凝土等地面及屋面上,同样是100cm降雨量,只有不到5%的水分能蒸发回到本地雨水循环系统中,而涵养地下水的途径也被这些不渗水的硬质铺装和屋顶表面所切断,95%的水分在短时间内随地表冲带着垃圾流走或导入到市政管道排走。
让我们想象城市中有这样一个地方,夏季时它能吞蓄洪水,缺水季时它能吐水还江,这是一个呼吸的湖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地。湿地是天然净水和蓄水库,它能帮助保持一定区域内不同季节水资源的平衡,有助于形成适宜的小气候,湿润小环境可以缓解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同时还是水源涵养、调解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对水源的控制。比如在上游溪流、蓄水池旁一定要注意对水源的保护,避免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的污染和干扰,同时还应对这些水的利用分配有个清晰的概念,为了提高利用率、有效节约水资源,不能用优质的水去做那些耗水量大、但利用率低的设计。
最后是对污水废水的处理。对于小区内的污水和废水,不能任其随意排入市政系统,污水废水在经过一定的中水处理系统的净化后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利用,如清洗路面、浇灌花木。如有湿地,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能够降解、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及污染物。对污水的随意处理是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不负责任的态度。
从城市“面”把握滨水区设计
河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城市的绚丽"名片"也都表现在滨水区。在河道流淌的过程中,滨水空间是沟通城市历史与现在的"桥梁"和"纽带"。
滨水区域的建设,重在保护,而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建设。滨水空间成功的关键是处理好水与岸、毗邻陆侧与水侧的关系;滨水区域虽然只是水与陆的交接线,但不能进行"线"上的考虑,而应站在城市"面"的高度去整体把握,与城市整体环境融合统一。
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事务所对水景设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在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针对北京比较缺水的现实,设计师采用了一些旱井的设计手法,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回收利用;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而保留有价值的现有树木,更多地运用符合本地生态条件的乡土植物,来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考虑到北京冬季寒冷、水景维护困难等问题,将广场水景设计成浅池,池底铺以拼花硬质材料,夏季水平如镜,冬季则成为铺地广场,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自然状态下的水景带给人的感受是综合的,是水体与其周边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形成的。地产项目如果能够充分考虑人们对自然状态下水的体验与感受,并通过设计手法表现出来,即可收到以少胜多的水景效果。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避免“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句话变成真实的场景。而规划设计师尤应谨记自己的社会职责,并付诸到其设计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