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请不要破坏陈家祠历史原生态
近日广州陈家祠文化广场一期扩建工程提出了六个方案向市民征集意见和投票,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在于这些方案哪个最好,而是整个陈家祠文化广场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思路都值得反思和讨论。
第一,扩建广场,融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总体思路,是否符合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和环境的价值观?历史建筑的原生态当然应该尽量保存,而原来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则相对容易在城市历史的变迁中屡遭改变,但是一般到了近几十年来,周边建筑与被保护的历史建筑已形成一种新的历史环境。
如果对这些周边环境进行大规模拆除,代之以当下的“时代气息”——如旅游景点、文化产业等等,则是对原来残存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的环境生态的彻底摧毁。原来周边的民居虽然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是它们与陈家祠所构成的日常生活逻辑却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宏大的空间美学、商业中心的资本逻辑、产业发展的宏伟图景——而所有这些本来就不是历史文化环境中应有之物。
据荔湾区负责人介绍,目前陈家祠广场扩建的定位是“既能感受到岭南历史文化的特色,又能体会到新时代的气息”。我认为这完全就是开发旅游景点的定位,而不是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定位,实施于陈家祠周边环境,是很不合适的。
第二,目前的总体思路强调大、露、连,这更是与这类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历史语境和审美原则相背离的,而倒是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宏大叙事十分吻合。
举些实例。在1994年至2001年,挪威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系的学者们进行了一项关于拉萨的城市历史建筑的调研工作,其意图是“描述赋予这个历史城市独特品质的建筑和空间特征,还有拉萨独一无二的特定地理和历史关系”。
学者们对于大昭寺广场的修建所提供的评价尤为值得深思:现在宽大的广场既违背了传统藏族城市景观的精神,也使大昭寺显得小了;以前只有狭窄的街道通向它,在黑暗与狭窄中突然与它的雄伟壮丽相遇,那才是一种终生难忘的感受。
在罗马,万神庙的周边都是横街小巷,根本没有什么扩建的广场、绿化的空间;佛罗伦萨的古建筑,前后都是小街、窄巷。
关键的问题就是,历史上原来自然形成的空间关系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陈家祠及周边环境都是宜藏不宜露、宜清雅不宜商业喧哗。现在的荔湾区“四区一街”总体思路的大、露、连,只怕是会成为摧毁历史文化生态的最后一击。
第三 ,根据规划,陈家祠广场扩建需要投入8亿元,纳税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钱呢?在全国许多广场工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豪华的地砖、不伦不类的雕塑品、漂浮着垃圾的水池、巨大的商业广告,而所有这些都是出自纳税人的血汗钱。
凡是存在公共工程的地方,纳税人应该盯紧政府的钱袋子。尤其是文化艺术类工程,从预算、方案选择、工程承包、酬金分配等等过程中,反腐监控的难度比一般市政工程更大。那么,纳税人将如何了解和监督这8亿元的投入呢?
在上述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得到纳税人的认同之前,拿出这六个基本上同质的方案———都是求大、求豪华气派从而达到高投入的目的,能真正反映出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吗?(作者系著名文化批评家、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