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肖畅:“中华文化”不需要一个图腾建筑

admin 2008-03-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不懂文化的人,对文化的态度往往是“大搞快上”。以为只要有钱,把文化的元素都整合到一起,就能成就文化的“雄伟奇观”,甚至一厢情愿的获取全民的文化认同感。
  不懂文化的人,对文化的态度往往是“大搞快上”。以为只要有钱,把文化的元素都整合到一起,就能成就文化的“雄伟奇观”,甚至一厢情愿的获取全民的文化认同感。
  
  最近,山东济宁将投300亿元巨资建设方圆300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面对各路批评,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表示,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
  
  相信他也清楚: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在争议中诞生的。甚至,我们历史遗留的瑰丽建筑,很多都是在劳民伤财的浩荡工程中建成的,最终也还真成了文化瑰宝。“雄伟奇观”,在有些人看来就需要帝王般的气魄,需要突破层层阻挠。但充满讽刺的是,连古代帝王也不敢称自己要盖的园子、要建的宫殿是中华文化的标志。
  
  文化有自己渐进的脉络。人为预先假定的文化价值,以至上升到整个民族的精神高度,这实在是强迫大家认同,硬生生把自己的蓝图往文化图腾的方向靠拢。一个人、一个城市都不足以去探寻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更不可能把民族文化变成具体形象的“圣城”,声称是“文化副都”,让大家都来朝拜。

  文化的含义又是何其宽泛。要建“中华文化标志”,这也是在简化文化,在简化历史。这种简化的途径是:先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用儒家文化来涵盖;接下来,摸索一下文化的轮廓,多整合些“中华文化”的元素,获取象征的意义,然后提个概念,如同搞产业一般。这不过是以反文化的态度对待文化。
 
  很多论者都指出了这个常识:文化是积淀出来的,“文化城”是在历史中生成的。就连古代那些好大喜功的帝王,大兴土木也只是为了愉悦下眼球,根本不可能预知自己的建筑在历史中的文化坐标。历史不可能依循设计者的路子发展,文化也不可能依循设计者的路子诞生。如果坚称自己建的是“中华文化标志城”,就自己去叫叫罢了,不要牵扯上国人的民族认同感,说它是“文化的副都”。而且,此工程要花300亿,这是需要向人交代的。舆论争议,两会中的质疑,怎能就说“允许争论”轻松了事?
 
  300亿何其多?这些钱,不是私房钱,可以像暴发户那样在文化上附庸一下风雅,装装门面。真有文化的追求,就应当拿这些钱去扶持一下当地的文化产业,加强一下当地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不是大兴土木去建一个自己假定的文化盛迹,硬生生整出一个图腾建筑。况且,如果连人大这一关都过不了,这个“文化副都”的合法性都不具备,还何以肩负起涵盖“中华文化”的重任?
 
  我们国家有不少“盛迹”,但“盛迹”之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后世千代在历史的洗礼中不断追加的认同。“中华文化标志城”,能凝聚这种历史的认同吗?况且,大而全的东西,在有些领域适合,在文化的领域里未必适合。因此,“中华文化”也根本不需要去建一个图腾建筑予以彰显。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