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寻找新中式院落的文化解码

admin 2005-04-2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居住中国   当唐装成了普通百姓的拜年礼服时,当女性旗袍惊艳于国际电影节时,当曾国藩的旧家具成了拍卖场的抢手货时,中式和院落已经成为一些时代精英理想的居住方式。他们厌倦了劣质罗马柱,粗鄙酒吧台和被滥用的玻璃
  居住中国

  当唐装成了普通百姓的拜年礼服时,当女性旗袍惊艳于国际电影节时,当曾国藩的旧家具成了拍卖场的抢手货时,中式和院落已经成为一些时代精英理想的居住方式。他们厌倦了劣质罗马柱,粗鄙酒吧台和被滥用的玻璃幕墙以及包豪斯风格,当中国经济崛起时,当中国精神被国际社会认同时,时代精英逐渐向五千年灿烂中华文化中寻找归宿。

  嗅觉灵敏的开发商们注意到了这一趋向。去年,以观唐、易郡、运河岸上的院子为代表的中式院落跃入精英们的视野,创造了良好的销售业绩。吕大龙宣称做中式房子是蓄谋已久,阎少华则干脆把四合院盖到了潮白河畔,沈琳的当代院落在让建筑师们过了把瘾的同时,也在京城别墅地产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建筑评论家周榕这样评论三个项目的典型意义,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式居住正在出现。

  当更多的人谈论于中国风时,建筑界开始谈论的是居住中国,这意味着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居住文化正在出现。

  吕大龙(清华紫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题文化的回归一定伴随着总体经济的增长

  庭院生活是中国人居住文化最高的境界。其实传统四合院本身是一个官宅,而不是一个民宅,所以占地大,容积率非常低。但是以官本位的文化特征,是北京文化特征非常明确的信号。所以,四合院是北京的民居,应该是北京的居住文化。对传统的四合院格局的院落是保留原样还是改良创新?如果是盖老楼尽量保持原样,冬、春之季老人是没法住的,所以一定要改良,不能从一间房子到一间房子进门换鞋。

  我以前说过四合院一家住就叫豪宅,10家住就叫大杂院。

  中式建筑的回归不是这两年刚刚出现的,从建筑史角度讲,本世纪初的时候从国外学成回来的建筑师设计的一些东西,比如协和医院就可以看作是这种回归。后来因为战乱这个事情就放下了,那时候出来的文化就压下去了。解放后50年代出现了一批大屋顶,后来80年代当时北京市政府非要盖四个大屋顶,强制性地要恢复古都风貌,但这都不是以市场作为先导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两次。

  这次中式院落的回归是以市场需求推动发展的,发展商做事情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五年前八年前做一个中式的东西可能会把你当做一个古董来看待。我开始做观唐项目定位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现在这么多人会喜欢。那个时候我觉得如果有10%到15%的人喜欢中式的话,我的市场安全度至少有三倍左右的需求,我只有一的供应,但是有三的需求,对于我来讲是安全的。现在看来,是远远超出这个数字的。中国结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象征,旗袍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实际上这是一种本土文化的回归。

  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怎样与欧美居住文化竞争与结合?欧美文化是以人为本,四合院居住文化是以居住为本。在一个四合院居住,一个家族里面最老的人住在正房,其他人都住在厢房。四合院要结合欧美的居住文化就是舒服,四合院现在居住秩序是和原来不一样了,现在至少一家三代是以中间的那一代为核心的,不是以最老的人为核心的。中国住宅讲究尺度感,要有基本居住的哲学,跟欧美的居住哲学是不同的。中式别墅做的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的话,是合理的。但是作为一个西式的话,做这么一个密的东西,是不合理的。开个玩笑,如果把中式的东西放在一个非常宽的地方,那是庙。

  当然,并不一定中式的就是最好的,应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阎少华(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用新本土化建筑代替中式建筑

  我觉得目前的中式别墅叫本土化居室更准确一些。这反映了几种形式的问题,包括形式、气候、功能的本土化、材料、生活习惯等等这些问题。

  本土化还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不杜绝外来的文化,只要外来的文化适合就可以;二是本土化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简单搬来以后还是违背我们的本土化原则,所以在本土化上我觉得最好要加以创新,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感。

  因为建筑是历史的,记载了所处时代意识形态的东西,建筑技术条件,包括这个时代人的心理,要符合现在的情况,应该叫新本土文化或新本土主义,或者叫新本土主义建筑。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现在的商品房大量是借鉴西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别墅,如何本土化?我们从大杂院的生活方式出来,结合西方以后,实际上形成了我们自己功能上的需求。新本土的概念不仅包括形式,而且包括功能适合本土。在材料的选用、在空间的精髓上也要本土化,空间的精髓又是代表人生存的本质,包括人心理的感受,回归的感受都能够达到这种目的。

  本土化还使我们借鉴西方的东西得到了理论根据。因为本土化实际上不是说强调不能接受外来的东西,只要外来的东西适合本土,它就属于本土化的要求。比如上海的洋楼,很多都是知名建筑,这么多年沉淀下来以后实际上是适合上海的,包括气候和上海的用地特色,形成了上海本土文化。所以我比较赞同提本土化,可能和原来的中式从内涵上有比较大的区别。

  新本土是一个新理念,但是要达到这个理念使用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造就多样化、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我想这种理念大家都有,分别做出来的建筑一定是不一样的,但是都符合本土的要求,比如适合本土的材料可能有10种,可能有8种,怎么选择?适合本土生活的习惯还有一些不同的定位,还有一些细分的东西,我怎么来细分以后针对什么人群,造成它的形象,包括最后比如在建筑形式上的追求,是不是能更本土化。因为可能有人比较注重屋顶,有人注重颜色,可能有人注重的是一种空间等等,大家注重的东西不一样,能达到的是一个差异化。

  沈琳(北京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中国建筑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要丢弃自己的文化特征

  去年以来,凡是讨论中式这个问题,观唐、易郡、运河上的院子三家一定是在一起的,我们这三家里面一定都有中国文化的东西在里面,都蕴含着中国制造的东西在里面。虽然说大家对于理解如何集成传统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做出来的东西也完全不同,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的三家里面都有体现。

  作为一个开发商来说,必须具有前瞻性。首先对于项目所在的区域必须有前瞻性。另外,对于消费的趋势必须有前瞻性。我是外地人,当时到北京以后发现,北京好像有水的地方就是很好的地方,这条运河就在小区的旁边,而且是小区独享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高档别墅,这种稀缺的资源是不可复制的,而且就是在这块土地上。

  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个院子呢?我发现所有的外地人,所有国外的人,到了北京最希望看的东西就是胡同、四合院,我虽然对四合院不是很了解,但是人家对北京的认识,我相信传统的东西当时不一定被人接受,但它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历史沉淀出来的一种瑰宝。一个城市比较有魅力的地方,是把中西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会比较好。我当时用外地人的眼光,从这些很简单的方面去定位了这样一件事情。

  在创造新建筑的时候,不要丢弃传统,国家和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可能有很多的开发商在很多的场合都问,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肯定是一个好的办法,但是如何结合好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要继承传统,要把精髓的东西继承过来,要把它融进去,如果你能够在里面感受到很多精髓的东西,可以呼吸到很多优秀传统的东西。这也是今后在做项目时对传统继承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我有个提法叫“宜居别墅”,无论是别墅还是住宅,中式、西式也好,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如何舒适,如何让人家住得更好,这应该是所有开发商在做任何事情时牢牢把握的。现在好像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有两点:一、有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于“宜居住宅”或者是“宜居别墅”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居住中国

  周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居住需要精神空间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确实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当然是家庭生活的气氛,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环境确实不错。不好的地方,在于有一个家庭对户外的私密性,但是户里个体之间没有什么私密性可言,如果在厢房的话,一说话就赤裸裸地暴露在院子里面。一旦变成大杂院以后,在这个院子里邻居之间没有什么私密性的,邻居们敞着门,所有家里人吃的什么饭,来的什么客人,说的什么话大家都知道。

  如果我现在再做院落,包括中式建筑的时候,我认为肯定不能照搬原有的四合院的模式,我要加入一些现代的内容,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家庭除了自己对外的私密性以外,自己内部个体之间的私密性,不同功能的应用,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一点,传统的四合院必须加以改造。

  哪种态度可以选择哪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是多样性的。太平盛世基本生活不再是统一的、一刀切的办法。

  我11岁以前是住在胡同里边,后来搬到清华的时候,就又住在楼里面。但是,我还记得进门儿前先看楼,当时住在清华筒子楼里面,门口儿贴了一个对联,因为我们住在11宿舍,所以叫“十一宿舍向阳院”,为什么叫向阳院到现在我也没想清楚。因为当时有一个向阳院的故事,可见这个院子是当时中国人居住的常态。当时要用院子理解楼。现在经过大概25年的时间以后,院子成了非常态了,楼成了常态了,反过来用楼的逻辑又理解不了现在的院子。同样,拿别墅理解中国式居住是不对的,就像当初拿向阳院理解楼是一样的,中国的房子和西方别墅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现在所有人脑子里面已经有了一个所谓的正确的居住,或者说是现代化的居住、西方式的居住这样的一个框架,来理解中国式院子的话,就很困难。比如说去理解传统的四合院,这样的话,就会很困难。这实际上还是一个脑子的问题,因为你的脑子已经被社会洗了很多回了,最后被洗的跟社会的颜色是一样的。

  有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做了一个昌吉住屋,从这个屋子到厕所需要经过院子,很多人当时不理解,你已经用现代建筑给你牢牢竖起来的参照系,把你的思想框架住了,就认为人的常规生活方式就是从室内到厕所的,跟我们现在所有的别墅还有公寓都是一样的,厕所和卧室靠在一起的。

  我其实更关注的是否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而不是神似的简单的、在工匠层面追逐,不断的去模仿也好、抄袭也好、创新也好。我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纠缠过低的层面,而没有开放更大的方面。

  居住空间到精神空间的开放,实际上很少有人意识到,在居住里面不仅仅是肉体需要空间,精神也是需要空间的。很多人说,“身居陋巷”,这个人太傻了,但这样的人可能真得达到圣哲的状态。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肉体解放了,但是精神需求是不是能在生活空间里面得到释放,我认为这是以后的房地产开发更为需求的。

  朱锫(朱锫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院落住宅重新塑造中国居住的自信

  从目前的中国中式院落,谈到中国风的问题,我认为不是一个非常偶然出现在此时此刻的,特别是在北京的这个场所里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确实非常快,城市化程度高,实际上伴随着是城市文化的稀缺。10年前的居住建筑,是解决温饱问题,或者是解决有无问题,一直到开始追求多元的问题。到今天,不管开发商还是建筑师,开始琢磨什么是中国居住的文化,更确定的是什么是中国当代的居住。
  当代城市化的进程,包括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过去的四合院是以一家为基本居住单位,今天是整个的生活结构变了。那也就是说,院子首先是一个现代,然后我们谈到了不管是中国也好,还是一个地方性也好,确实我觉得院子的出现有气候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化的因素产生的。

  比如四合院是从一种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演绎过来,实际上到了现代人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一种自主的改造。反推到我们今天,比如很多旧城的改造过程当中,我比较反对两个态度:一是所谓彻底的保护,把我们在使用的一个城市,或者是应该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当作一个文物去看待。二是干脆一推了之。仔细看北京城区的格局,从屋顶、材料上抽象地看的话,整体格局是非常具有现代感的城市,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举一个例子,当然这也反映出我们今天所做的意义和价值。过去10年很多的居住建筑,实际上也是院子,就是所谓花园式的院子,但是这个院子是一个封闭型的,我们接受了很多香港的开发模式,中间是一个大院子,虽然离城市很近,或者即使在城市里面,实际上没有起到真正方便人生活的作用。比如说买了一个所谓院子的环境,但是实际上享受不到一个真正院落空间的生活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当我们提出院子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去设想,院落是住宅,它跟传统或者跟过去的居住模式,或者所谓中国院落居住建筑的比较本质的关系。

  我觉得如果今天反思过去十年的居住建筑,比如经常刮这种风,或者刮那种风,成天都在刮风,今天开发商也好,建筑师也好,确实在重新塑造中国居住的自信,创造中国当代的居住建筑的文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井蕴娇(万德成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
 
  传统的四合院开始体现市场价值

  我们公司从事四合院交易,所以比较了解市场状况。从2000年到现在,北京四合院价格有一个大的飞跃,从建筑面积7000-8000元一平米,现在占地面积是15000元。现在主要购买人群,是海归派,从国外回来的人,走出去以后,他有一种回归的心态,差不多占到50%-60%。另外,还有香港、台湾这样的人士比较多。北京人真正买院子的人不是特别多,占10%左右。从成交量上来看,今年第一季度是去年一年成交量的35%。

  这样的人群里面,有投资倾向的,在选择院子的时候,无所谓新旧,对建筑结构要求得不是特别多。但是,有一部分人,比如有一些文化背景的人,更加倾向于对房屋构架、年代、院子的历史背景非常感兴趣。首先看房子的建筑年代和建筑结构,是不是容易保留下来,尤其是这样的人希望有一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四合院就是这样的,一家子的人在里面融合到天地之间,在天还有地,在天上、地下的感觉,四季在你的身边发生了。无论是冬天下雪,还是夏天下雨,在屋子里面的走廊都是无法体验到的。我们在四合院里面,有风水、建筑、彩绘、尊卑登记等级,还有居住的讲究,其实四合院就是一种讲究。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用语言说话的,在门口的时候,就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北京有北方地域文化的建筑。如果真的把古文化继承下去的,是一种发扬。

  我认为传统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开始实现它的价值了,因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了,而且是一种高端的收藏品。我指的是传统的四合院,它就像国外的一个城堡一样被保护下来,里面有很多岁月走过的痕迹,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在那样的一个房子里面,保留了很多的东西,这是市场价值体现。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

  中式建筑复兴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居住的换代已经开始了,结果就是要求更新换代,怎么考虑居住的文化,怎么考虑居住的科技含量,中国人想要有一种美宅文化的感觉。我觉得现在是一个美宅的文化,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豪宅。

  过去经常有一个引喻,四合院是封闭的中国的象征,没有开放式的感觉。这个封闭的院子就象征着中国人传统的秩序,象征着中国人家庭的秩序,长幼尊卑有序,这套秩序都是我们亟待打破的,中国现代的文化就是要冲破院子。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现代历史的悲情已经告别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强。告别悲情我觉得是四合院复归的基础,中国的四合院有一个很平和的态度来看的,甚至有一个非常高度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跟西方价值观是不一样的,重新回到这套四合院居住的文化里面去,变成了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

  四合院突然焕发的一种青春,是中国社会里面经济成长前端受益者,得到经济成长好处、分享经济成果以后,就开始回到四合院里。四合院的文化其实是一套非常安宁、稳定的,是一套非常舒适和自己人文的环境,是自己的地理环境,和中国的文化确实有它独特的来源。

  所以,中式建筑复兴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这个院子不代表保守封闭,而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这个文化随着经济的成长、国家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过程,四合院文化的精神越来越可以被大家所领悟。告别悲情的过程,正好又和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开始对美宅的体味结合起来了。

  开发商重新创造四合院的空间,在都市边缘的地方再创造四合院,这个确实是对需求一个非常好的回应。一方面是改造,其实是革命性的改造。景观是旧的,形态是旧的,但是内部生活一切设施都是新的,采取了这种最新的生活设施,这个改变是很巨大的。一个是创造性的改造,保留了它的基本形态,做得都很像,都很地道。中式的院子能够崛起,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重新创造了北京的空间。开发商重新创造性的改造,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且这个尝试给我们未来提供了很好的前景。中式院落在北京就是所谓的四合院院落,跟江南是不一样的。四合院文化既然已经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了,我们就让它在发展当中能够不断吸引大家去做。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