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北京大学第七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

admin 2009-1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大学第七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9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高校教育论坛纪实

主持人:
    请下午演讲的几位嘉宾上台!首先请各位老师用最简短的语言谈一下,您对于这次会议的看法,或者说老师从这个会上学到了什么东西?

蔡强:
  两天来的学术交流论坛让我受益匪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前后经历了7年的时间举办了七届教育大会,非常艰难,也非常执著。所以能不断发展,不断取得成功。我们每次的活动都有关爱社会发展、关爱人类的主题。在此我应该代表高校的老师们给他们鼓掌。
  我们又看到《景观设计学》期刊杂志,内容很鲜活。我收到了资料,我就跟我们的资料员说要订这个杂志。因为学生要得到全球最新的景观信息,还有相关理论及论文对同学们都有指导意义。

王铁:
  刚才说新都市主义,我翻了一下这期的杂志,上面有俞孔坚老师写的文章,关于景观都市主义是装新酒还是装陈醋的问题。从这个标题上可以理解,装酒是一种兴奋的状态,装醋是带有酸意的意味。就是兴奋的状态到无奈,但是还要走下去。

彭军:
  北京大学的院长以及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老师们、同学们,数年内为中国景观事业发展做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每年都参加毕业生作品展的活动,每年也都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觉得做这么一个艰苦且工作量极大的工作,付出的艰辛我是有体会的,因为我们也刚办完年会。在此特别对院长为首的团队表示感谢。
  说到这个问题,我在私下里也和其他老师交流过,有些企业可能对院校教学上的说法。上千所院校开办建筑、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等专业,出现一个完全一致的标准显然是不可能。但是一些以北大为首的,有志于推动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专家学者,代表了中国的教育水平,而其他院校也都在遵循这样一条道路,沿着这个道路在提高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水平。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段渊古:
  作为农林大学的代表和全国的同行坐在一起探讨和对话景观,我觉得既是北大的包容,也是景观的协调。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全国的同行在这个层面里刷新记忆,也在碰撞教育的理念。 
  
提问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风景优美的土地和山林水域被甲方盯上,变成只有富人才能进入的高尔夫球场、会所,我们在这次会议上也见到的不少这样的事例。老师们该怎么教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捍卫公共权益?

史明:
  我发言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每位设计教育者和每个学生,从我们自身做起,你不可能制止正在施行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是薄弱的,我们只能呼吁,只能希望你们快点成长起来,成为有话语权的决策层。
    
蔡强:
  这个学生只是看到了中国目前的表面现象。他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因为土地要开发,国家要发展,肯定要以点代面,这需要综合国民的素质理解。有一天我们真正达到了,这个问题自然就要小一些了。所以更好的打好基础,迎接未来的挑战是更重要的。这个同学的思维很敏感,因为在北大,对政治、对各方面都是很敏感的。我想有这种敏感性,对你未来的学业会有非常好的好处。基础教育、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请这位同学记住我这句话,掌握基础知识,那么你对未来的认识、对各个方面都会有良好的心态。我们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对中国发生的任何现象都有自己的领会。

彭军:
  只要任何设计师,这些都是回避不了的。教师及设计师并不是万能的,但是我觉得从教学的角度有责任灌输学生这个理念,可能凭你现在的权利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通过引导来改变它。现在中国的决策层和以前比也有所变化,比如更多的专业人士走上领导岗位。他也受过专业教育,他有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专业责任感。我想通过教师的努力,通过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将来这个局面是越来越好的。在这我反倒想说一下,可能影响的能力达不到,但是在你做设计的时候,你确实有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教育或者影响决策者。在我的教学实验中,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而我觉得这正是作为教育者,做设计或者是指导教学比那些商业公司表现得更为特别的一点。
  我想补充两个事例,刚才说的时候,我和王老师做了一些项目,就有这样一个鲜活的过程。这个东西你要完全让决策者具备专业知识也不现实。当然高水平的决策者是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关键在于你这个设计者有没有你的思想来让他接受。前提你的设计水平得达到一定的高度,否则的话就成了决策者的绘图员显然就没有办法了。
    最近刚做了天津市的项目,甲方拿出地做商业街。他想策划一个韩国风格的风情街。而经过和周围环境的考察和分析,这显然不太合适。但是你做这个东西有道理他是非常愿意的,而且也非常爽快的接受你的东西。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能力如何。      
  大家都知道大学教育不是培训班,不是仅仅推荐专业知识,而是要培养你的思想。你未必后就非得当设计师,有可能做管理者,这并不是大学教育的失败,正向反,他给社会培养了一个高水平的思想者。当然了更多是做本职工作者。我想这是将来教育的重要环节。
[NextPage]
刘晖:
  使命感和责任感都不是空口说出来的,都是应该有具体的,你亲身感受的时候才可能有使命感。在教育的过程,我觉得应该让学生感受一些东西。我们带的这次毕业设计是一片8平方公里的基地沙漠。对于一般人来说,它就是一片长了很多枯草的沙漠。但是我们接触了一些老专家,这里一颗颗草都是他们辛勤引种、细心看护,付出他们一辈子的精力的结果,这时,你可能才会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做设计时,我们要求学生真正想办法,在人的干预下,也能保护已经形成了50年的、可能还不太好看的一些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
  培养这些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带大家体验,让他们去了解,去亲身体验这些东西,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吴昊:
  一句话,使命感应该是一种基础。作为景观教育,从基础教育就应该把使命感放在第一位。说到从这次大会学到了什么。这几年一直都学到很多东西,这几年来北大的论坛延展的非常好,《景观设计学》杂志办的也是越来越好,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关于展览的举办,李院长也讲到了一个现象,自愿投稿的获奖者名额是越来越多。这说明在课堂以外的学术活动影响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的影响。这对教师来说也是这样的。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一种是建设性的建设,一种是建设性的破坏。对于建设性的破坏,我们就应该做到应有的专业高度,应该做一种引导。首先景观设计和规划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环境。任何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环境的规划都应该反对。

史明:
  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使命感的建立需要我们非常关心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事物。因为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时候80后、90后更多的关注网络上,而对于生活当中发生在我们周边的很多美好的东西却是浑然不觉的,因此有时候还需要体验,来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在城市中繁华的地区,比如说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大家都可以走一走,感受给我们闲暇生活当中带来很多刺激或者让人很放松、很提神的那些东西、元素,这个时候你能感觉到环境对你的生活发生怎样的转变,可能也会对使命感有所提升。

赵茸:
  我觉得不美好的东西也要多看一些,学生到现场看过以后,很多环境的破坏、河流的污染、社会边缘人民的生活状况,使命感、责任感更能建立起来。使命感,责任感应该是固化在我们身体的内部、心灵的深处。不管是你当了市长、企业家都应该有这种责任。 

提问3:
  下面有一个很具体的问题,请问院长、系主任,学校有没有制订具体的措施以解决目前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以及教师忙于自己的项目,而尽可能给我们找设计教师的问题?

王铁:
  我顺便说一句关于使命感,任何一个人都应有使命感,作为老师有自己的使命感,学生也应该有使命感。至于我们怎么去做,只能在我们这个社会条件下尽我们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么多年来作为北大俞老师和李老师也在努力的做了七届的教育大会,这也是一个使命感。 
   刚才这个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中是非常现实的,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开句玩笑,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说这个人叫教师,什么叫“教师”?教一会儿,失踪一会儿。干什么去了?做社会实践去了。要是总在那里教,你们也不会喜欢。因为现在不是私塾时代。而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我想你要是从中国目前的现实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很简单。教师对于新的专业来讲也在努力的探索。像李老师也是在进行苦苦的探索,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所有在座的老师都是这样,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必须要有理论和社会实践,把这两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通过书籍,再通过教师的理解三方面结合达到你自己的理解。这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的过程中知识重点是基础,基础好了以后你会了解中国的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用今天的话说在运动中修复自己。所以说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刚才有的老师也说了,我们是不同学科、不同背景,大家来到这个平台上都打着所谓的“景观设计”——最时髦的符号。你可以回想一下,5年或7年前,全中国都打着“环境艺术”的口号,任何一个专业都愿意沾点环境艺术。今天任何一个专业都沾点景观,有点像卤水大拼。大家从内心认真去想,要是不整合是无法实现这个专业的发展,如果不整合,这个专业也提升不到让国家教育部承认景观设计学。
  现在,一类是农业院校,一类是工科院校,一类是艺术院校。这三类不管怎么样,面对今天的城市,它是多元条件下新条件的欣赏图。我跟同学说那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做城市照明,灯泡不是我发明的,但是我可以用。不管北京怎么样,温度、湿度、纬度,我拿了这个植物可以很好的应用。现在也是多元教育背景下的,大家要达成共识,为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而统一教学的体系。一个名词八个人九个叫法,我想大家应该共同的探讨,解决目前的“战国时代”。 
[NextPage]
蔡强: 
  我想跟这位同学说一下,心中多一点太阳,少一点阴影。如今时代,信息传播非常方便,有很多这类的教学活动,这比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要好很多。同学除了学习之外,除了接受老师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有思考,思考怎么做,学了知识应该怎么用上。一些相关学科的碰撞,你也可能第一次没听懂,听多了,加上你自己的阅读就会把思路理清楚了。
学习的机会处处都有,到外面去参观考察、观光旅游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同学们可以这样想,有些东西是可以教的,有些东西是教不会的,是要靠自己去悟。

主持人(李迪华):
  有一个问题是问刘晖老师和我的。最近几年中国获得EFLA竞赛奖的越来越多,刘老师也谈到了将EFLA和学生的毕业设计放在一起进行研讨,您觉得这种方式好吗?
  北京大学2005年获得一次EFLA竞赛二等奖,这几年为什么没有出现获奖者? 

刘晖:
  毕业设计探讨了很长时间,别的学校我没有全面的调查过,就我们学校来说。大部分的毕业设计是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这种设计培养同学实际的工作能力。这是一种,也是大部分的老师选题。我们学校也是因为获得UIA竞赛知名的,我们的学校年年要组织UIA。我做了两次UIA,都没获奖,但是学到了很多东西。UIA是建筑学学科的,其前沿和关注的焦点,你能不能通过这个竞赛有所了解?
  05年,我带学生参加过EFLA,获得二等奖。那是我们找了一条河流目前存在的情况和问题,是一个研究课题。后来也觉得这样的纯竞赛会引发学生的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思考,对于很多学生面临到的就业、跟社会的对接就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每个选题都必须要经过答辩,今年选题答辩时,我说想做一个尝试,把真正意义上的项目:一个林业科技产业园,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关注现在EFLA或者是国际上对景观设计学的引导和其主导的方向、前沿是什么。所以我把这两个题目结在一起。第一,要训练学生对规划和场地设计的基本综合能力。同时,希望同学能够把握住对一些观念和理念的思考。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市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一种信念、一种理念。我记得北大学生说大学是思想制造的工厂。你到大学里都没有理想,在社会里就更难产生美好的理想。

主持人:
  谢谢刘晖老师。我也简单讲一下北大为什么05年之后没有EFLA的获奖者。首先跟刘晖教授的感受是一样的,每年EFLA的竞赛主题都非常好,在北大我们是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的。但是北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培养宗旨叫做“不过分指导”。所有的一切原则都是不过分指导。我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导学习的能力,甚至我们有的课程老师不讲课的,比如说景观社会学,是要求学生给老师讲课,老师坐在台下听学生讲,然后发表评价。这是把学生的主动能力使劲挤,挤到挤不出来为止,那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创新的东西。
  根据这样的原则,对于学生参加任何国际竞赛,老师从不主动向学生提任何要求,也从不指导。我们认为参加这类竞赛应该是学生厚积薄发的一个表达,如果他有好的方案,我们也会鼓励他们,帮他们做一些适当的文字修改,但是不会给予太多的指导。如果有一天冒出一份获奖作品来,这个学生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独立完成的,没有任何老师的功劳所在。
[NextPage]
史明:
  关于有一个学生提到师生比结构的问题,我觉得有一点,这些年我感触特别深的就是在过去我们没有接触电脑的时候,20年前我们读书时,特别好的氛围。老师说大学就像一个染缸,又像一个作坊,师兄妹的相互影响和传承至今是非常强大的。那位同学说现在教师好象很少见到,我觉得一方面是刚才王铁老师他们已经谈到的,我觉得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他们应该能够经常聚在一起,不同年纪、不同专业的学生聚在一起,有一个固定的教室,经常在一起交流,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补充。

李迪华:
  北大组织的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展已经是第5届了,听到史老师说,在评奖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的前期分析跟后面的设计完全没有联系。我想这不仅仅是史老师的感受,我的感受可能比史老师更强烈,因为北大的老师是进行第一轮评选的。我们有一整天的时间就是坐在电脑前面一张一张看大家的图,难度可想而知。能否请各位老师谈一下怎么样能够做出基于场地的设计?
史明: 
   我所看到的有些作品中,分析跟场地没有关系,比如说某基地,关于这个城市有很多的分析,这个基地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而在解决这个基地问题的时候跟之前的城市分析没有关联。所以我说这个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出现了一个断层。

主持人:
  我对史老师的说法稍微延伸一下,我们分析场地,在分析的背后是什么?刚才刘晖老师已经在她前面的报告当中提到,我们分析场地一定是基于一个知识基地,而不是凭空为了分析场地而分析场地。

赵茸:
  同学们不要太相信图纸,而不跑现场,实际上现场感受是最深的。场地分析主要靠跑现场才能得到真实的情况和各种感受。场地分析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以前做课程设计时,有一个同学认为对地形一点都不能动,要尊重自然。而现状可能是垃圾,如果尊重现状就不是尊重自然。具体的问题要跑现场之后才能知道。

段渊古:
  场地问题一个是从大到小,一个是从实到虚,一个是文化方面,一个是历史方面,一个是场地的问题,要全方位的考虑。大的化区域环境,小的化周边环境,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做到协调。

彭军:
  指导学生做方案设计过程中,像刚才说的情况也确实不少见。我觉得有多种原因,其中重点是两种。其中有一个分析场地,前期分析的能力,但是提出问题以后他的专业能力不足以支撑他把分析出来的问题在设计当中解决。还有这样的情况,前面分析完以后在做设计的时候逐渐流于形式,其结果容易变成设计和分析脱节。
  还有现象,在一些学生当中还存在,就是为了分析而分析。我倒觉得不太准确,似乎形成了一个设计方案的新八股,没有前面的分析,方案就不完成。但是设计解决什么问题,他自己并不太清楚。场地的了解、分析,现场考察和文字的梳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完成一部分的话,显然对他后面的设计是不至于达到支撑的。

王铁:
  我们从个人的角度说场地分析,实际上场地分析是一个很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展现。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学设计的人没有把二维转向三维的思维能力,再回头把三维转成二维的能力,则不存在场地分析。分析也是对不上的。所以学设计要有良好的基础,重复这句话,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维东西,你脑子里必须要有二维的思考。反过来,我们看到二维,必须用三维的观点,否则的话不叫设计。我们说景观设计要融于人,融于自然,你要有尺度的概念,用你的身高的比例来衡量设计。
[NextPage]
蔡强:
  多读,多看,多走。场地分析也不是让同学们都按照一个方式去做一件事,要学会换位思考。另外希望大家把学到的东西用活了,看到不同的场地应该产生不同的对下一步要完成工作的设想。

刘晖:
  这是老问题了,设计中一直以来都存在这个问题。分析是为了提出问题。只是说你的知识水平的全面高低,分析方法、技能、手段和知识背景不一样,你的问题提得到位不到位。实际上分析和方案是一个思维过程。你必须有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方案。思维是提出问题,方案是为了解决问题。
  用一个很简单的词叫“诊断”,医生看病人,你出现了什么问题,哪个地方还不错要保护和维持,哪个地方出现小问题要开点药,就是为了干这个事。

吴昊:
  我认为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现场就是一个命题,分析是消化。把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消化掉。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刘老师和王铁老师讲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如果对不上了,可能是能力不行。

主持人:
  谢谢各位老师,场地分析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分析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在问题的提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结束今天论坛之前,请每位老师用最简短的一句话勉励我们的学生。

吴昊:
  多动手,多思考。

刘晖:
  热爱景观实际上来自于热爱生活。

蔡强:
  为了我们的事业多交流,开拓我们的视野,增进我们的活力。

王铁:
  热爱自己,热爱地球。

彭军:
  中国的景观事业前途无限,因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需要设计师装扮它,美化它。

段渊古:
  景观是协调的一切,学会协调,就学会景观。

赵茸:
  景观设计是需要时间的,越久越香。

史明:
  条条道路通罗马,坚持信念,最后我们都会奔向一个光明的明天。

主持人: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

  最后我有一个致谢词,首先要感谢各位发言的嘉宾。第二要感谢所有这些这次会议的企业代表、高校代表、学生,尤其感谢所有提出问题的学生,我相信,我们能够与中国的景观设计学共同成长。让我们共同向本届大会和作品征集中的所有评委以及全部的工作人员表达谢意!
  请俞教授介绍一下明年的主题。

俞孔坚:
  明年大会的主题是“新美学”,今年的教育大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与会者。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