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思想  /  正文

何镜堂院士:建筑一生梦想成就千秋功业

admin 2005-09-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年份,作为日军在我国所犯罪行的最大证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计划建立新馆。日前,备受瞩目的新馆设计方案评选经过三轮无记名投票,结果已正式揭晓,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年份,作为日军在我国所犯罪行的最大证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计划建立新馆。日前,备受瞩目的新馆设计方案评选经过三轮无记名投票,结果已正式揭晓,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所设计的方案在全世界12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身份中标。该设计方案由入口广场、新建纪念馆、重组的纪念馆遗址、冥想厅与纪念公园和平广场等部分组成,它选择众多的建筑元素,以独特的个性和震撼人心的方式表达了30万遇难者和中华民族的愤怒,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该设计方案的领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教授。
 
  一朝高楼平地起,源自岭南有心人。近日,何镜堂领导的团队又中标,分别夺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羽毛球馆和摔跤馆的设计权。对于何教授这样一位大师,普通人却知之甚少,为使更多人了解何教授,我们在一个夏日的黄昏走进了他的生活。在和煦的夕照和阵阵微风之中,大师向我们娓娓道来,谦和的笑容和宽容的气质使我们仿佛回到了春天…… 

  童年、求学生涯 

  1938年4月2日,何镜堂生于广东省东莞。东莞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鱼米之乡,弯弯曲曲的河川、浓郁的荔枝林、密密的山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幼小的何教授产生了将这一切画下来的欲望。由于哥哥也喜欢画画,于是兄弟俩经常一起背着画夹去野外写生,岭南风光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学时他听老师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二者的契合让年少的他激动了好一阵子,有时睡觉他都梦见自己成了建筑师,这些使得他早早萌发了对于建筑设计的兴趣。 

  1956年何镜堂考进具有优秀传统的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真正开始他与建筑设计的不解之缘。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何镜堂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1961年,他师从夏昌世教授,成为华南工学院正式招考的第一批研究生。夏昌世是老一辈有名的岭南建筑大师,早年曾留学德国,把德国的严谨、精致、讲究实效、有机、实在与中国园林自由、灵活的特点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其设计思想和作品体现了岭南建筑开朗、朴实、兼容的特点,是岭南建筑的创始人之一。研究生四年,何镜堂如鱼得水,对专业的酷爱与校园良好的环境使他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期间,他走遍了粤中四大名园、潮汕庭园、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加了海南大会堂的设计,完成了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工作,达到了很好的实践作用。 

  为学习知识,何教授异常勤奋。他向记者讲述了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一件事。1964年何镜堂到北京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他找到了一份很宝贵的英文资料,可是因为材料只能借三天,又没法复印,何教授就在短短三天中不分昼夜地誊写那本58页的英文资料。这份资料图文并茂,英文单词细小紧密,犹如汉字的蝇头小楷,何教授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毅力趴在当时北京的大通铺的炕头上完成了抄写。今天已难于想象当时的艰苦环境,当何教授偶尔拿出当年他抄写的资料给他的学生看时,学生们都十分惊讶,感叹导师的用心之专。“业精于勤”,何教授的辛勤无疑是他能够成为杰出的建筑师的一大原因所在。 

  三地辗转漂泊 

  1965年,23岁的何镜堂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顺利毕业,留校任教。怀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心情,何教授希望干一番大事业。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分配到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这样他毕竟还可以做一些本职的工作,但不久后这个单位也被撤销了,“干部下放劳动”,他随该院的全部人员被插队落户到湖北省的偏远山区当农民。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国家纷乱不堪,何教授的心情可想而知。 

  时代的悲剧浪费了一代人宝贵的时间。1973年,几经努力,何教授终于被调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当时的条件下,建筑是附属专业,要服从于设备和结构,很难进行建筑创作。条件异常困难,但何教授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的梦,在这里他有机会对一项工程的设计全过程、对工程的实践知识、特别是对构造与大样有较全面的训练和了解,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建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期间,不甘寂寞的何教授潜心学习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掌握了在错综复杂的事物面前抓主要矛盾思维方法和因时间、地点、条件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学习成果后来成为何教授从事建筑创作宝贵的哲学思想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沉默多年的建筑界又开始活跃起来。不久国家提出了“让研究生归队”的政策要求。此时,广东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开始建设深圳等经济特区,何教授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求领导把自己调回广东,从事民用建筑创作。1983年5月,何教授一家四口回到自己的母校华南工学院。十几年来,辗转广东、湖北、北京三地的何教授又回到了故乡广东。 

  男儿“四十而立” 

  何教授常说,“俗语说三十而立,而我却是四十而立”。“文革”结束后,他已经40多岁了。还没有南归广东之前,何教授就和夫人一起利用工余时间积极投身于有限的几项设计竞赛中,结果获了奖,虽然这些奖项只是二三等奖,但给予他投身建筑设计事业以极大的信心。 

  这时,何教授深感我国无论建筑理论、设计水平,还是建筑队伍的素质都与国际水平差距甚远,他下决心要为祖国的建筑事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1983年,回到华南工学院没过几天,何教授夫妇就听说深圳科学馆要举行设计竞赛,时间只剩3个星期了。何教授夫妇经过20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他们回广州的第一件作品,很快中选了,打响了回广州后的“第一炮”。 

  改革的春风刮遍了广东省,建筑创作也等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何教授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了一批工程,从此全身心投身建筑创作事业中。这时,学校又聘请了莫伯治、佘畯南二位总建筑师为顾问教授,并安排何镜堂协助二老培养硕士研究生。此后,何镜堂一边培养“桃李”,一边进行设计创作。20余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重大复杂工程1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4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一等、二等奖各12项。仅在《建筑学报》就发表论文20多篇。他主持设计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大都会广场及中国市长大厦、虎门鸦片战争海战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等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1992年,何教授接任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院长;1994年建设部授予何教授“中国工程大师”荣誉称号;1997年获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誉接踵而来,而何教授不为所动,他常说:“这些都是鞭策和激励我不断前进的有力工具。”风雨之后有彩虹,“四十而立”的何教授经过百折不挠的勤奋取得了成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何教授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演绎了一份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当你问起何教授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会告诉你这样一个公式,“才能+勤奋+人品+机遇=成功”。是呀,何教授天生的建筑才能,他领导的学院人员的合作,改革开放的机遇,再加上他的勤奋,怎能使他不成功呢? 

  创新建筑理论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历来建筑师可分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两类建筑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何教授走的却是二者结合之路,学术界人士都知道,他既是建筑大师,又是致力于建筑文化和岭南文化研究的资深学者。 

  岭南一般泛指我国北纬25度以南的地区,由于与我国中原地带地区气候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岭南地区几千年来形成了自身独具特性的建筑特点,整体形成了轻巧、通透、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对于岭南建筑艺术,何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对岭南建筑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有着独特的看法。他将岭南建筑艺术阐述为,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传统的社会、文化为基础,集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要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产生了艺术。他用自己的实践传承了岭南建筑艺术。 

  何教授不光在岭南建筑艺术方面有独到研究,他在建筑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古罗马的建筑学家维特鲁威曾说:“哲学可使建筑师气宇宏阔。”由于文革中对于哲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加上几十年的建筑设计实践和不断地观察总结,何教授终于创造性地总结出了自己的建筑理论———“两观”“三性”。 

  两观就是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就是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所谓的整体观是指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同时他还认为好的建筑创作不但应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还应体现所处地域环境的特征,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他提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只要很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这三性,并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一定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建筑。 

  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和创作思维的指导下,在近年全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大潮中,他先后主持数十项大学新校园的规划设计,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包括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树立了校园规划设计的品牌。他本人同时也是全国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 

  对于何教授的“两观”“三性”理论,建筑界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为我国建筑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近十年来,建设部优秀设计评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获奖项目常名列前茅,教育部的评选中,他们更位于榜首。2002年,他们的投标项目中标率为37%,2003年中标率达到46%,近期又在大型国际设计招标中一举夺得了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京2008年奥运羽毛球馆和摔跤馆的设计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已成为我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甲级设计院,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其实这和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的正确而有力的领导是分不开的。 

  何教授依据建筑学院的学科特点,首先在学院中建立了重点学科。为什么要在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建立重点学科呢?何教授阐释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有地域特点、人才、基础、优势四个有利因素。华南理工地处广州市,具有先天优势;设计院资产在于人才,通过自身培养和不断引进,形成雄厚的人才基础;长久的建筑设计传统使得他们拥有很好的基础和极大的优势。拥有这一切硬件条件后,他开始着手解决如何建设的问题。十几年来,何教授一直强调通过三点来抓学院的管理:一抓人才。设计院最讲究的是人才。何院长对人才的培养十分注重,他还善于发掘和培养人才。二抓精品。在他的主持下,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批在国内及港澳地区相当有影响的工程。三抓环境。何教授认为,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一个容易创意设计的环境,才能让人才在设计院里更好地工作。由于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学院的声誉和产值都有了提高。 

  在何院士的主持下,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的整体发展已经步入良性循环中,老、中、青结合的设计团队,分布齐全的专业设置,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将一个个精良的设计作品推向全国,在各地遍地开花。 

  为官、为师、为夫 

  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师,何教授目前任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同时还是建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作为院长何镜堂即忙于培养学生又忙于学院管理,作为一名建筑大师,他在紧张的建筑创作之余还要处理学院日常的政务工作和学生的授课,这样紧张的工作安排,何教授却游刃有余。 

  “为何我的学生成长得那么快?我在教学中强调创作思想,培养他们好的创作哲理,灌输一种好的思维方法。”谈起自己的学生,何教授这样说。他不仅自己的设计成果卓然,还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建筑师,现在他培养的博士和研究生已有数十人,很多都已成为建筑界的精英。在教学中,他强调要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一块敲门砖。“建筑是一种应用型的科学,既有理性的一面,还有精神的一面。”通过实战工程去提高,是何镜堂另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遇到新项目,他会组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去竞标,与他同时拿出方案,一起去竞争。他还常同学生们一起做方案,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何镜堂会分析每个意见的利弊,形成新方案。2004年,因其在教育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何教授荣获了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提起何教授,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夫人李绮霞。何教授常这样说:“我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夫人的支持和帮助。”在何教授的一生中他的夫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项目都是他们一起设计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过,真正称得上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堪为世人的楷模。 

  “先做人,再做学问”,这是何教授信奉的做人道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年近古稀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一切。事业如斯,复夫何求?做人如斯,复夫何求?回顾何教授的一生,从懵懂少年到大展宏图,再到功成名就、桃李天下,他始终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宠辱不惊。前方路途漫漫,和蔼谦逊的何教授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也许此刻他又想起了几十年前那个在河滩上写生的小男孩,想起了他少年时代的梦想。采访结束了,我们相信,何教授还会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建筑创作书写新的神话! 

  主要建筑作品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与莫伯治院士共同主持设计,被评为是“传译两千多年前历史文化”的力作。该馆建在文物出土原址一道狭窄的陡坡上,由陈列楼、墓室和珍品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构思独特,一气呵成,体现很高的文化品位。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和建设部、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获UIA世界建筑大会颁发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创作成就奖”。 

  中国市长大厦及大都会广场是一组超高层的48层建筑群,运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构筑了一个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广场和综合体,体现出大都市的时代特色。获教育部设计一等奖和国家铜奖,成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并被评为广州市十大现代建筑之一。 

  “9·18”纪念馆方案主持设计。是一将建筑与环境、功能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实例。该设计追溯历史,结合狭长地带特征,建筑构思犹如一把半埋地下的断刀。建筑造型与平面布局高度统一,用简练和抽象的建筑语言,表达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和正义必然胜利的永恒真理。此设计在建筑界得到广泛的称赞。 

  鸦片战争海战馆总体布局与历史文脉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岭南地域特征,以简练的建筑形态,表达军民团结抗敌和海战的历史内涵。该项目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和建设部二等奖。 

  浙江大学新校区占地3000多亩的新校区以气魄和独特的造型引人瞩目,该规划设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表达江南地域特色,校园中心组成“曲水流畅”生态带,串起大大小小几十个园林空间,体现了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创造了一个新型育人的文化环境和学术空间,受到教育部领导及同行的一致称赞。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教育部一等奖。
  • 给Ta打个赏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