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
admin
2009-07-07
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 建筑
一、概述
河南职工医学院是河南省郑州市内一所富有办学特色的知名职业大学,现正向普通高等学院转制,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由于该校在郑州市内原有校区校舍占地狭小,又难以拓展,医学院领导审时度势,决定在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双湖规划区内建设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校区,为学校今后的长足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新校区西北距郑州市12km,东南距国际机场16km。场地北、南、西三面均临规划区干道,往西2km可联接107国道,往东1km则可达省级道路。
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新区,占地接近75公顷,用地内地形复杂,有南北两条东西向贯穿性沟壑,和中部及东半部大致南北向的连通性大沟壑,底顶高差近十米,沟口最宽处接近百米。现状多为农田、草坡,沟底无水,地下水位在自然地坪以下约80米。本次规划在校生人数一期3000人,远期为6000人。
二、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7、河南职工医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招标书
三、规划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本规划立足传统精神,通过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预测,在对基地的现状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力求体现出现代化、网络(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特点,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校园特有氛围。
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校园教育建筑的设置要体现出前瞻性,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与教育技术方法的变化。通过高层次的文化意念、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功能配置体现时代特色。海纳江河,兼容并蓄,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体现大学充分吸收各种知识、文化、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胸襟和本质,体现出河南职工医学院的特色。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都要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换和流通,密切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融,发挥好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
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寓诗于园,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审美范畴的多样化园林空间,创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体现丰富的文脉特色。山水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新校园要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好原有地势,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营造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教育体制民主化、教育过程终身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并重,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方向转化。
在新的时代,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陶冶品性情操,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生活环境。借助网络技术,大学生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贯穿在整个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之中。校园规划结合“中原文化”和河南大地城市形态特色,创造绿色“山水学林”。
新校区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公共事业项目,其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在规划设计中实现效益的综合优化,达到功能合理、投资经济、节能省地,既能分期实施又相对完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四、规划构思
1、尊重基地中的地形地貌,服从地区人文和自然景致要求,融汇沟通基地内的沟川坎坡,形成“山水学林”,并使之成为校园中的地景。建筑与环境景观布局力争融于自然。
2、功能布局动静分离,疏密互见,内外有别而又相互渗透。自由式校园总体布局与集中对称的核心区相统一,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3、路网结构高效便捷,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分合适度,形成总体布局的关联性。确保校区结构线性骨架之弹性生长,分步实施,具有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操作模式。
五、总体规划设计
(一)人文精神
校园总体规划设计的中心是提供不同层次的场所,以邀召所有教与学的人们进行多层次的交往,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包含人文精神的设计思想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场所尺度:合理近人的场所尺度,不仅促成不同的人际交往,且增加同心凝聚力。
2、领域的归属感:空间设计中包含从公共性到私密性不同层次的完整空间系列,同时通过诠释这种层级的各种手法,标示场所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的相关特征,以期避开归属感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3、基地的几何特征:基地的几何特征是场所记记性的线索。
4、社区活动的舞台:场所邀召各类使用者参与,使得场所和使用者的“吻合”应有从紧到松的不同层级,使得场所给人以愉悦之意,给场所赋予记忆性。
5、活跃因素:光线、气候和地面植被的改变,水体以及主导风的引入,使之成为活跃场所的元素。
(二)理性结构,山水情怀
1、引入周边风、林、水及河南人文景致于校园,整体融入区域地景,形成天、地、人合一的环境。
2、表达基地所处自然地形南北轴向方向性。
3、前瞻性的生态校园,强调自然资源回留运用的环保及能源节约观念。
4、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原有地貌肌理并精心打造更为“实用、经济、美观”的校园,实现两个文明与三个效益的统一。
六、规划布局特点
(一)核心区的集中、庄重、对称、典雅与总体结构自由式相结合的校园布局,既反映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又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校园布局顺应自然地势,表达山水情怀与结构理性交织、秩序与诗意相融的人文精神,传递着蕴含传统意味的现代气息。在总体构图中,形式和空间的张弛,疏密、刚柔的对比以及合理近人的尺度产生场所的同心感、归属感。自由式校园布局是由绿地型、景观型、广场型和林荫道型空间以及台坡湿地空间组成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人行空间网络和车行空间网络所形成的校园空间网络成长而来,是植根于水土的肌理和脉络,是一种带有生态趋势的校园布局,这种布局趋势也顺应主导风向、波向、朝向,因而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大学师生特别看重学校的传统,而学校的传统又往往与校园的某个广场、某条大道、某幢建筑有联系,师生们正是通过这些广场、大道、建筑等逐步了解、认识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
新校区主入口建筑群为全区之核心,南北中轴跨越洪沟呈中轴对称之势,建筑相对集中。“广场+台坡桥梁+建筑”的主入口空间强化了中心建筑群恢宏的气势。
(二)校园分区布局中教学区、生活区和休闲活动区并重,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中“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中“学”的作用,并能适应校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成为最适应学校发展的校园规划布局。
校区南、西、北侧各设一处车行出入口,主入口位于新校区南侧中部。校园按建筑功能可分为相对集中的若干个区,分别为中部核心教学区、东南部中专独立教学区、西南部行政管理区与相邻的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建筑群、中部东西两肋为学生生活一区和运动休闲区、东北部学生生活二区、西北部预留教工生活区及北部预留三产后勤服务区。
中部核心教学区分为南侧的公共教学组团、中央的科研信息组团以及北侧的学术交流聚会组团,这一系列的建筑及其室内外环境与校园核心中轴相吻合,构成学校最具特色与感召力的标志性区域。公共教学组团以教学楼建筑群、实验楼建筑群分处左右两厢,与主入口草坪广场、北侧人工山丘台地上的科技信息大楼(图书馆)共同围合中部的喷泉水院景观广场,水院广场结合原有地形低洼处,设计成下沉式,两边铺设斜坡状休闲绿地,更加衬托出在水一方的科技信息大楼这一知识源泉地的高洁与重要。这一兼具景观气势与实用功能的水院融合了公共教学组团而成为整体。中央作为对景建筑的科技信息大楼的后北部形成了一个安静精致的小庭院,庭院左右均为专业科研系楼,主景则是高达12层的景观水(灯)塔,它也是科技信息大楼远远的背景。核心教学区北侧的学术交流聚会组团,基本处于整个新校区用地的中央,又与中部的沟壑相结合,因而成为整个校园构图上的“中心”,在其周围,景观林带流转,水光树影婆娑;在其周围,各教学分区环立,车行道、人行道汇聚又环行。整个核心教学区因而成为令人向往的知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崇高的“象牙塔”。
中部核心教学区外结合地形、水系,形成校园内的机动车环道。东南部环道外区域规划为独立的中专教学区,有完善的教学与生活配套设施,教学楼与宿舍楼分别形成建筑群体。此区既相对独立,与核心教学区及对外联系又很便捷。
西南部环道外结合用地进深变大的特点,布置了行政管理区与全科培训中心两个区域,此两区均考虑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留有发展余地,对外联系也很方便。
中部东侧结合道路与用地,布置了中央公园和学生生活一区。中央公园与生活一区隔壑相望,是整个校园生态景观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规划有机动车道和步行线路跨壑联结生活一区。学生生活一区将在学校建设第一期工程中基本建成。因而也综合了布置了食堂、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等。
中部西侧布置了运动休闲区。此区既可与教学区、生活区取得便捷联系,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城市交通噪声对学校的干扰。作为学校又一标志性建筑的体育馆规划在该区北侧靠近学校西入口处,方便对外联系,也利于向城市展示学校的形象与环境。运动休闲区的布置有利于体现现代高校开放性的特色。
学校用地东北部考虑学校将来的发展,布置学生生活二区,并配套布置相关设施,如食堂、活动场地与广场(英语角)等。
学校用地西北部,在两个辅入口之间的用地,考虑预留为教工生活区。此区临近主要干道,相对独立,又对外联系便捷。
学校用地北部大沟以北,直至城市道路以及核心教学区以北中轴线延伸地段,规划为学校的三产后勤服务区。用地条件十分适合对外对内开展各种服务。
校区规划遵循线性骨架、弹性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成型的可操作模式。规划一期起始于南部校区,强调一期建设初步成型并结合地形形成合理的布局关系。新校区规划留有发展用地,分期建设可能周期较长,未来学科的交叉重组以及学校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规划在制约中有一定伸缩的可能,使得校园发展均衡有秩、有机统一,而且一期完成后有相对完整的校园形象和环境特征,后期施工建设对一期校园干扰较小。规划中留有余地使得校园的未来可行。而留出的发展用地位置适宜,通过简单的植被、景观布置,即可使其成为生态校园有机、有效的组成部分。
七、交通流线规划
校区外围城市交通干线与学校活动相互影响较大。新校区的对外交通中注重与周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合理设置出入口和校前区,减少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影响。体育馆、学术交流聚会中心要求对城市居民开放,因而规划对机动车进校园及公共停车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长距离的校内活动带来的大辆自行车流在规划中亦得到了充分考虑。
校区中规划东西两条南北向的主要道路相互环通,形成机动车环道,将各分区及学校三个出入口紧密相联。沿环路景观安排得丰富、活泼,不仅经过主要的学校建筑,而且可以看到大片的中心绿地、山体广场和湖面,是线型骨架的主干。机动车行道都尽量在主要建筑群外围通过,不影响其内部的宁静。各分区内部均有主要道路沟通,日常人行,亦可紧急通行机动车。在核心教学区,尤其是学术交流中心、公共教学组团两处与其它分区之间,设计了方便直捷的景观步道,与校园特色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既便于师生们快捷地来往于各校园分区间,又成为课余休闲交流的好去处。不同标高的场地及道路以坡道,台阶相连,一步一景,景随步移。
整个路网系统,在秩序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秩序,骨架系统在传统基础上更趋于合理性、人文性、生态性。
路网结构的合理性还在于其对于国家有关交通、消防、卫生防疫等相关法规规范的充分尊重与满足。规划建筑以多层为主,所有建筑外围均设有消防车道。短边长度超过24米的建筑物封闭内院,均允许消防车道进入。
沿干道在主要建筑附近布置有大量的停车泊位,在学术交流中心等处地下利用原低洼地形布置大型地下、半地下停车场库。
主入口建筑群及新建教学设施利用现状地形组织周边及内外交通联系,建筑、桥梁、坡道、沿河沟景观工程一体化设计,化不利因素为高效空间结构。
校区内主要机动车道路宽度为12米,次要道路及自行车步行专用路宽7~9米。东西向机动车道主路段纵坡控制在3%以内,主要自行车通道纵坡在2%以内。南北向主要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5%。残疾人通道均按国标规划设计。
八、空间组织及景观规划
新校区空间组织与景观规划相结合,强调人文意境与自然生态的呼应契合,共同营造具有双重解码的“山水学林”特色校园。
新校区整体空间以核心教学区为中心组织。由主入口草坪广场起始的校园中轴线,经核心教学区往北延伸,经过生活区,一直达到校园北界的三产后勤服务区,形成校园空间的主脊。在这一主脊沿线上,运用多变的手法与丰富的语汇,塑造了一系列尺度宜人、张弛适度、风格独特的室内外室间,如下沉式喷泉水院与图书馆前“腾飞”景观广场,科研信息组团内庭园,学术交流中心环形广场,生活区师生联谊广场等,从而真正使主脊也成为了校园人文景观的核心。环绕这一核心,衍生生“天和”、“地和”、“人和”、“兴业”四个东西向广场景观空间,与各分区以及城市取得空间上的沟通与呼应。在各分区内,南部中专部与全斜医学培训中心东侧各形成一个半开敞形绿地广场,北部生活区师生又形成“亲子广场”和“英语角”两处室外景观绿地。这些特色空间共同构划出校园的人文意境。
与相对严谨的校园人文景观空间不同,校园的自然生态景观空间体现出自然、活跃、流动、轻灵、婉约的柔质之美。规划尊重、保留并利用基地内原有地貌沟壑,并适度修整、沟通,形成贯穿整个校园的生态林与湿地系统,这一系统以北部大沟为背景主载体,蜿蜒往南流经师生联谊广场,并融汇中部沟壑,围绕核心教学区学术交流聚会中心左右流转,富于变化与节奏,并在东部往南沟通南部东西向沟壑,共同环绕营造出校园核心区“曲水绿洲”。“绿洲”是在中央公园、学术交流中心周围风景林和科技信息中心山丘漫坡簇拥下的校园中心绿岛,“曲水”则为贯穿整个校园的湿地生态活水系统。山林、绿地、水面和建筑相互结合,呼唤出“山、水、学、林”校园四大景观元素。
校园中部的“曲水绿洲”,又与各分区内部环境相互契合,形成各分区内的“绿楔”,从而整体上成为自然流动的完善生态景观体系。“绿洲”周边的绿环,又形成东侧的中央公园、南部的山丘漫坡喷泉水院等高潮地段,一个是清幽明净的林地草坪,一个是典雅严谨的公共聚会场所,犹如这条纽带上的两颗明珠,镶嵌于幽幽学林中,既丰富了校园地景,又使学生生活环境更纯静、优雅,透出淡淡的山川田园风情。学校用地周边规划为防护绿化林带,通过校园内的自然生态景观系统,与校园绿化融成一体,呈现生态校园的空间形态。
沿着校园内车行主干道布置绿地,它们在功能上软化了各区与道路的接壤,隔离了道路上的噪音和车行干扰;也在视野上丰富了道路景观,形成校园中的景观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车行道。
另外,建筑布局中的庭院空间、院落空间,强调环境的意境,尺度上怡人,功能上合理,从小处着手,以植草砖铺地为主,点缀草坪、观赏树种,配以灯具、座椅,塑造绿化空间的实用性、人文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九、竖向与地面排水规划
竖向规划原则为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作量,满足排水、交通、景观、建构筑均安全与稳固性要求。充分利竖向变化条件,创造特色校园景观。
校园内主要设施建设集中在用地内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室外地坪坡向随自然地形走势向保留沟壑与周边道路排水。原有用地内沟壑基本予以保留。南部东西向沟两端形成坡地叠水广场(人和、兴业),中部结合科技信息大楼,规划大型地下、半地下停车场库。并利用南入口处低洼用地,建设下沉式喷泉水院广场。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也利用了原有低洼地势建设地下停车库。规划将中部原有“L”型大沟与东侧南北向大沟的南段沟通,形成环形湿地水体,成为“曲水绿洲”的主要构成元素。东侧大沟北段结合远期学生生活二区的建设,规划成特色景观区域,并结合生活区运动场地建设适当取土垫高。
规划设计中充分利用高差,设多级台地、挡士墙及坡地。建筑利用高差建设,争取更多的便利空间,减少土方量。道路主体顺应等高线修建,南北纵向间选择方便联系及小跨度处架桥。体育场地建于较平整处。不同高程道路及场地之间利用室内外坡道、台阶、梯楼连接。
十、技术经济指标
(一)技术经济指标一·规划控制指标
总用地面积:74.44公顷
其中新校区一期:18.40公顷
建筑密度:15%
容积率:0.55
绿化覆盖率:58%
总建筑面积:40.74万平方米
其中:校舍 23.5万平方米
学生宿舍:10.88万平方米
教工住宅6.36万平方米
(二)技术经济指标二·建筑工程分项指标
项目名称
|
层数
|
建筑面积(m2)
|
科技信息大楼
|
5
|
15000
|
教学楼
|
6
|
21000
|
实验楼
|
6
|
24000
|
专业科研系楼
|
6
|
18500
|
学术交流与接待中心
|
3~7
|
35000
|
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
2~6
|
24000
|
中专部教学区
|
6
|
36000
|
行政管理中心
|
7
|
9000
|
体育馆
|
2
|
5300
|
学生食堂
|
2~3
|
21000
|
学生宿舍
|
6
|
108800
|
教师公寓
|
5~6
|
63600
|
三产及后勤配套设施
|
3~7
|
25000
|
其它
|
1~4
|
1200
|
合计
|
|
407400
|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